高盛高舉看漲大旗:金價超預期上漲的風險更高!
高盛重申2026年中期金價將達4,000美元預測,主要受各國央行強勁的結構性需求及聯準會寬鬆政策提振。新興市場央行持續增持黃金以分散外匯儲備,共同推動金價屢創新高。
根據高盛9月30日發佈在官網的文章,該行研究部重申金價到2026年中期將達到每盎司4000美元的預測。這項預測的支撐來自核心買家群體的新增需求——正是這些買家推動黃金價格屢創歷史新高。自2025年以來,黃金價格已上漲近48%,預計連續第三年錄得兩位數漲幅。

高盛金價預測的具體內容
高盛研究部分析師莉娜·托馬斯(Lina Thomas)在團隊報告中寫道,預計到明年年中,金價將升至每盎司4,000美元。這項預測主要受兩大因素驅動:各國央行強勁的結構性需求,以及聯準會的寬鬆政策(這將提振黃金ETF的需求)。
根據高盛研究部的劃分,黃金買家主要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堅定買家”,這類買家會基於對經濟的判斷或避險需求,無視金價波動持續買入黃金,包括各國央行、黃金ETF以及投機者。他們由投資邏輯驅動的資金流向,決定了金價的整體趨勢。
一個經驗法則是:這類「堅定買家」每淨買進100噸黃金,金價就會隨之上漲1.7%。
第二類是“投機型買家”,例如新興市場的家庭投資者,他們會在認為“價格合適”時才入場。在金價下跌時,他們可能為價格提供支撐;而在金價上漲時,他們可能會成為上漲阻力。
金價為何持續上漲?
高盛研究部對各國央行黃金交易活動的即時預測顯示,7月各國央行的購金量低於今年月均水準。今年以來,各國央行每月均購金64噸,低於高盛研究部先前預測的月均80噸。
托馬斯解釋道:“這符合季節性規律——央行購金通常在夏季放緩,從9月開始重新加速。”
她補充稱:“但這種季節性規律,反而支撐了我們對央行購金趨勢的原有判斷(即長期向上)。”
自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導致俄羅斯外匯存底凍結以來,各國央行(尤其是新興市場央行)的購金節奏已加快約5倍。托馬斯在報告中寫道:“我們認為,這是外匯儲備管理行為的結構性轉變,短期內預計不會逆轉。我們的基準假設是,官方部門(央行)的購金趨勢將再持續三年。”
新興市場央行對黃金需求旺盛
托馬斯指出:“我們的核心邏輯是,與已開發市場央行相比,新興市場央行的黃金配置比例仍顯著偏低。作為更廣泛資產多元化戰略的一部分,它們正逐步提高黃金在儲備中的佔比。”
例如,高盛研究部估算,中國央行的黃金持股佔其外匯存底不到10%,而美國、德國、法國和義大利等已開發經濟體的比例約為70%。
湯瑪斯補充稱,世界黃金協會(World Gold Council)近期的調查數據也印證了這一觀點:約95%的受訪央行預計,未來12個月全球黃金持有量將增加,沒有任何一家央行預期會減少。
同時,43%的受訪央行計畫增加自身的黃金持有量,這一比例創下2018年調查啟動以來的最高紀錄。所有受訪央行均無減少黃金持有的計畫。
金價超預期上漲的可能性更大
同時,對沖基金等大型投資者在衍生性商品市場的投機持倉,顯示出對黃金明顯的看漲傾向。
在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的期貨和期權市場,黃金淨多頭頭寸(看多合約減去去空合約)處於2014年以來的第73個百分位——這意味著當前投機者的看多倉位已處於歷史較高水平,他們正通過增加多頭寸頭寸押注金價上漲。

黃金投機性多倉增加或提高金價戰術性回檔的風險
高盛研究部認為,金價超預期上漲的風險,大於低於預期的風險。不過托馬斯也指出,看多倉位的增加(即押注金價上漲的頭寸增多)“可能引發短期回調風險”,因為從長期來看,投機者的黃金淨持倉往往會向均值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