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財報考驗AI熱潮
週三英偉達財報將揭示華爾街對AI領域的巨大押注能否站穩腳跟,投資者正密切關注,以判斷AI泡沫擔憂是否被誇大。儘管需求強勁,但營收成長放緩、供應鏈複雜及中國市場不確定性等多重挑戰,都將影響其未來走向。
週三,晶片製造商英偉達發布財報之際,華爾街對人工智慧領域巨額押注的命運將完全取決於該公司。投資者正密切關注,以確認對"人工智慧泡沫" 的擔憂是否被誇大。
自ChatGPT問世已過去三年,投資者對"人工智慧熱潮脫離基本面" 的不安情緒日益加劇。部分企業主管指出,"循環交易"(即交易一方為另一方提振營收)的現象,進一步加劇了泡沫風險。
已有少數大型投資者減持人工智慧相關持股,引發市場對"拋售潮即將來臨" 的擔憂。科技業億萬富豪彼得・蒂爾旗下的對沖基金在第三季度清空了英偉達全部股份;軟銀首席執行官孫正義也採取了類似操作,不過他將套現所得重新投入對OpenAI的巨額押注中。
儘管過去三年英偉達股價飆升1200%,但受上述疑慮影響,其股價在11月至今已下跌7.9%;同期整體市場跌幅為2.5%。
持有英偉達股票的投資公司Equity Armor Investments首席投資官布萊恩・斯塔特蘭(Brian Stutland)表示:"每過一個季度,英偉達財報的重要性就愈發凸顯—— 它能明確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以及該領域的實際支出規模。"
儘管存在"泡沫擔憂",但英偉達晶片的需求依然強勁,包括微軟在內的雲端服務巨頭正斥資數十億美元建設人工智慧資料中心。
根據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LSEG)彙編的數據顯示,英偉達今年8-10月季度(財年第三季)營收預計將年增超56%,達到549.2億美元。儘管這一增速顯著,但與該公司此前多個季度的"三位數增長" 相去甚遠—— 主要原因是"同比基數抬高",增長難度加大。過去12個季度,英偉達營收均超出市場預期,但"超出幅度" 已有所收窄。
英偉達執行長黃仁勳(Jensen Huang)上月透露,截至2026年,該公司先進晶片的訂單金額已達5,000億美元。
主動式管理基金"Monopoly ETF"(持有英偉達股票)的投資組合經理尼爾・阿祖斯(Neil Azous)表示:"華爾街有句老話,'一隻股票撐不起整個市場'—— 但在當下,這句話並不成立。英偉達具備'左右市場走向'的能力。"
不過,英偉達晶片也成為"大空頭" 投資者邁克爾・伯里(Michael Burry)做空該公司的核心原因。近期關閉對沖基金的伯里認為,大型雲端服務供應商正透過"延長人工智慧運算設備(如英偉達晶片)折舊年限" 的方式,人為提振獲利數據。
目前英偉達晶片更新周期已縮短至每年一次,這導致舊款晶片淘汰速度加快—— 即便二手晶片市場仍在蓬勃發展。
生產流程更複雜,利潤率承壓
眼下,英偉達正面臨"晶片供應不足" 的困境。
儘管代工廠台積電(TSMC)正擴大先進封裝產能以突破關鍵瓶頸,併計劃在2026年前持續擴產,但英偉達自身也在推進更複雜、規模更大的"系統級產品"—— 這類產品整合了圖形處理器(GPU)、中央處理器(CPU)、網路設備及各類散熱解決方案。
除了持續擴大高階"Blackwell晶片" 的產能、推進下一代"Rubin處理器" 研發外,上述複雜系統的研發與生產進一步加劇了利潤率壓力。市場預計,英偉達第三季調整後毛利率將年減近2個百分點,至73.6%;淨利預計年增53%,達到295.4億美元。
投資人也正在關注英偉達的大型人工智慧相關交易(包括對OpenAI 1000億美元的投資、對晶片製造商英特爾50億美元的持股)將如何影響其資產負債表。截至7月27日,英偉達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116.4億美元。
中國市場則是另一大不確定因素。受美國出口管制限制,英偉達無法向中國出口最先進的晶片;儘管有傳言稱該公司可能推出"精簡版Blackwell晶片" 以進入中國市場,但黃仁勳表示,"目前沒有就向中國市場出售Blackwell晶片展開積極談判」。
在上一季度,英偉達已將中國市場從其"先進處理器銷售預測" 中剔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