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物價飆漲倒數計時?專家預警:通膨壓力暫隱庫存環節,假日旺季或成爆發點
美國CPI與PPI加速上漲,商品價格卻未顯著上升,物流專家警示:隱藏在「中段運輸」環節的成本壓力或將顯現,消費者將面臨新一輪通膨考驗?
雖然美國CPI與PPI仍在加速上漲,但各類商品的價格漲幅並未出現顯著上升。然而物流專家警告稱,目前那些更高的價格隱藏在「中段運輸」環節,也就是倉庫和配送中心,未來還會顯現出來。
川普政府在關稅問題上的反覆無常讓美國進口商紛紛提前運貨以降低關稅成本,如今這些貨物都積壓在倉庫裡。科羅拉多州立大學供應鏈管理助理教授、物流經理指數的主要編制者Zachary Rogers解釋說,庫存增加是關稅相關價格上漲尚未全面顯現的原因。
Rogers表示:“目前我們看到返校季兒童服裝、玩具等商品的價格有所上漲。但消費者尚未感受到通膨帶來的真正重大影響,因為這些成本壓力還停留在中間環節(倉庫)。我預計庫存會在9月下降。”
Rogers指出,零售商的庫存通常在10月中旬達到峰值,但今年由於提前備貨,倉庫容量也適度擴大,價格也有所上漲。 Rogers稱:“從本質上講,這告訴我們旺季的到來呈現出一種兩極分化的態勢。”
CH Robinson全球物流業務總裁Mike Short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今年假期季節的商品(即將擺上商店貨架)提前了兩到三個月上架,目前這些商品正在倉庫中儲存。然而,與去年相比,今年的銷售量並不如去年強勁。
Short指出:「我們發現有些客戶不得不將這些庫存自行運送到自己的配送中心,並且還得承擔相關費用。但這些(倉儲成本)是否會轉嫁給最終消費者,這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因為這會分散到各個環節中去。而且這還與關稅、倉儲成本有關。我們的客戶在做決策時會綜合考慮這些因素。」
Short表示,他們正在與客戶積極溝通,探討如何有效管理庫存並及時有效地運輸貨物。 Short表示:“我們從客戶那裡了解到的情況是,以往供應鏈成本只是他們在損益表中的一個單獨項目,而現在它已成為了董事會高層的重要討論議題。”
貨物的運輸量增加可能是為了規避更高的關稅而採取的一種緩解措施,但這樣一來倉庫空間變得更為緊張,這也導致了價格上漲。
靈活倉儲公司Flexe的執行長Karl Siebrecht表示,在公司的企業客戶和中階市場客戶中,他們發現一些進口商和經銷商對靈活倉儲的需求增加,以緩衝其第四季的庫存。他說:“他們提前進貨是為了趕在關稅生效之前完成交易。與此同時,由於關稅問題的持續不確定性以及整體消費者信心的下降,許多零售商的庫存水平都較為低落。”
Siebrecht指出,從倉庫發出的貨物庫存將於9月和10月開始陸續送達零售商的配送中心。 Siebrecht解釋:“這批庫存隨後會在10月下旬和11月初開始向外發貨,以便及時補貨到零售門店,並為黑色星期五活動儲備好電子商務配送中心的貨物。到12月中旬,對零售店和配送中心的補貨工作仍將持續進行。”
這種庫存積壓的情況在美國最繁忙的港口的運作中也有所體現。洛杉磯港的執行董事Gene Seroka表示,截至目前,8月有大量船隻停靠該港口,這項數據「非常可觀」。
Seroka稱:“比7月份要少,而且也比去年8月的情況要少,不過,這是由於庫存的增加。所以這並非糟糕的一個月,但說實話,我認為我們很快就會看到產品減少,僅僅是因為國內庫存太多。”
關稅情勢的不斷變化也對供應鏈造成了影響。在「中國+1」策略中獲益的越南如今面臨30%的轉運費。 Short表示,這項費用加上對印度最新徵收的50%關稅,顯示了企業所處環境的多變性,尤其是在中國不斷尋找新的產品出口地的情況下。
「中國+1」(China Plus One)策略指的是美、歐、日等國將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集中投資於中國的“各產業轉移到越南、印度等其他新興發展中經濟體”,避免供應鏈過於集中帶來的風險。
Short說:「我們看到從中國到歐洲的貨運量在增加,運往墨西哥的貨運量也在增加,運往東南亞的貨運量在增加,或者從東南亞發出的貨運量在增加。但說實話,到目前為止,我們從整個亞洲運往美國的貨運量一直保持相對穩定。未來會怎樣,誰也說不準話題,但情況並沒有出現關稅的情況。
一旦這種供應鏈狀況導致商品價格上漲,消費者會如何反應尚不清楚。 Bleakley Advisory Group首席投資長Peter Boockvar表示,消費者仍對2021年和2022年的價格飆升心有餘悸,這也是整體消費者信心「遠低於疫情前水準」的原因之一。
他說:“人們已經無法忍受生活成本的進一步上漲,也不管關稅是否只是價格的一次性上漲。對他們來說,這是另一個通膨痛點,而且更多的關稅衝擊還在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