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設電價上限為救工業
為挽救高企能源成本下的工業根基,德國政府計劃對能源密集型企業實施電價上限補貼,以期在再生能源轉型挑戰和基礎設施瓶頸的雙重壓力下,為其核心產業爭取三年喘息期,但此舉能否從根本上解決結構性難題仍存疑問。
為防止高昂的能源成本持續侵蝕其工業基礎,德國正採取一項重大政策幹預,計劃為能源密集型企業設定電價上限。
根據能源媒體OilPrice報道,德國聯合政府的合作夥伴已就一項電價補貼計畫達成協議。該計畫旨在為德國的重工業提供支持,將從2026年起至2028年,把鋼鐵、化工和汽車製造等能源密集型行業的電價上限定在每千瓦時約0.05歐元。
德國總理默茨上週四表示,該協議是經過數月辯論後達成的,並且與歐盟委員會就批准事宜進行的討論已"基本完成"。這項表態意味著,這項備受市場關注的產業支持政策正朝著最終落地邁出關鍵一步。
能源成本高企,工業競爭力承壓
對於作為歐洲工業心臟的德國而言,電價已成為決定其競爭力的生命線。德國是歐洲最大的電力市場,年消耗量約500太瓦時。自2022年能源危機以來,其電力價格持續波動,給工業部門帶來了巨大壓力。
受衝擊最嚴重的是鋼鐵、化工和汽車製造等能源密集產業。這些產業的代表一再強調,高昂的電力成本正在嚴重削弱其全球競爭力,並增加了生產線轉移到海外的風險。這次政府設置電價上限的舉措,正是為了直接回應這些產業的生存困境,防止德國工業基礎出現空洞化。
再生能源不穩,化石燃料依賴加劇
近期能源市場的動態進一步加劇了德國政府的迫切性。今年秋季,由於風力發電和水力發電等再生能源出力不足,加上電網瓶頸問題,德國電力價格再次飆升。為穩定供應,德國被迫增加了天然氣和煤炭的燃燒量,其中天然氣發電量飆升至2021年以來的最高水準。
這一局面凸顯了德國在能源轉型中所面臨的挑戰。儘管制定了宏偉的氣候目標,但再生能源供應的間歇性和不穩定性,使得德國在現實中仍高度依賴化石燃料來保障電網穩定。能源安全問題也因此成為一個核心的政治議題。
臨時補貼或難題結構性難題
對於這項為期三年的補貼計劃,各方看法不一。工業團體認為,這是防止製造業大規模外流的必要措施。然而,批評者警告稱,這項補貼僅僅是"粉飾"了問題的表面,並未觸及更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
這些批評者指出,德國能源系統面臨基礎設施老化、專案審批緩慢以及再生能源輸出不穩定等多重挑戰。除非這些根本性問題得到解決,否則臨時性的補貼無異於揚湯止沸。柏林方面希望,這三年的緩衝期能為擴大電力grid容量和增加彈性發電來源爭取時間。但分析家認為,如果這些配套計畫未能迅速落地,到本十年末,德國工業可能將面臨新一輪的萎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