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已在拉丁美洲正式啟動一項新的軍事行動:
11月14日,美國防部長皮特·赫格塞思宣布開展「南方之矛」行動——一項旨在掃除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區所謂「毒品恐怖主義」網絡的大規模任務。
幾天前,五角大廈確認了9月以來的第20次海上打擊,在南美洲沿海又造成4人死亡。 “西半球是我們的家——我們會保護它”,赫格塞思說。
自行動開始以來,美軍在委內瑞拉附近轟炸了一系列船隻,官方理由是為遏制毒品走私,但其真實目的更為險惡。空襲至今已造成至少80人死亡。華盛頓在拉丁美洲的軍事存在激增:一艘核潛艇和美國海軍艦艇現已在加勒比海巡邏,另有50多架F-35戰鬥機支援,而世界上最先進的航空母艦“杰拉爾德·R·福特”號正駛向委內瑞拉海域。
川普總統將此次升級描述為禁毒戰爭的必要舉措,將對委內瑞拉尼古拉斯·馬杜羅總統的懸賞金提高至5000萬美元,並批准中情局開展秘密行動以「識別並瓦解」其網絡。
可見此舉更深:這是一場在禁毒旗幟下展開的政權更迭行動。人權組織及美國盟友指控華盛頓非法打擊並加劇不穩定。 “航空母艦對打擊毒品貿易毫無用處”,一位聯合國顧問指出。種種跡象表明,這不僅是軍事化鎮壓,更是一場廣泛的地緣戰略攻勢。
如今,多數觀點認為華盛頓的立場是經過精心算計的,旨在加強美國對該地區的控制、影響國內政治格局,並削弱中國在美長期視為自身勢力範圍內的日益增長的存在。
秘密壓力升級,盟友關係破裂
在委內瑞拉境內,美國特種作戰和情報團隊據報正為潛入做準備。川普總統本人暗示可能包括地面行動,稱即使他未下令轟炸委內瑞拉領土,陸地打擊「也可能在考慮範圍內」。同時,五角大廈公開將此次加勒比海部署稱為「禁毒行動」。然而實際上,美軍主要瞄準小型、無武裝的漁船和貨船。罹難者家屬、法律學者和國際觀察員多次要求證據證明受害者是毒販。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稱這些打擊「不可接受」且可能非法,人權專家警告此類殺戮類似法外處決。
11月第二週,美國在委內瑞拉沿海行動的外交後果已難以忽視。哥倫比亞和英國均因此次打擊暫停與華盛頓的情報共享。哥倫比亞總統古斯塔沃·佩特羅公開譴責該行動是對平民的“導彈戰爭”,並下令凍結所有情報協調。他指控美國實施法外處決,並在行動結束前中止聯合軍事努力。華盛頓則以報復性制裁作為回應。
英國雖較沉默,但據報暫停了與美分享加勒比地區毒品情報,以避免捲入其認為違反國際法的行動。法國和歐盟官員也警告說,在和平時期使用致命武力必須符合嚴格法律門檻——他們稱美國未達到這些標準。這些關鍵盟友的沉默卻刻意的舉動,反映了即使最親密夥伴也對美國的行動日益不安。
人權組織也參與論戰,指出在國際水域實施打擊的法律模糊性。 「南方之矛」行動在管轄權和問責制方面的含糊性,已引發五角大廈律師和美軍事領導人私下對殺戮合法性的擔憂。與此同時,美國國會民主黨議員悄悄起草措施以限制該行動,但黨派領導層擱置了提案,使川普政府幾乎不受制約。目前,華盛頓仍持對抗態度,但其外交聯盟明顯鬆動。
劍指中國和俄羅斯
這次美國對委內瑞拉的打擊背後,是一場更廣泛的地緣政治遊戲。委內瑞拉作為全球已探明最大石油儲備國,已成為美國與其大國對手全球競爭的關鍵焦點。儘管川普政府公開將行動定義為禁毒任務,但許多分析者認為,這是美國為破壞中俄在拉丁美洲日益增長的影響力的一部分。
中國是委內瑞拉最大的海外債權國,過去近二十年來,提供了數百億美元以石油償還的貸款。北京近期在於上海舉辦的進博會上與馬杜羅政府簽署新的零關稅貿易協定,顯示關係仍在深化。中國在委能源領域存在顯著:私人企業中國協和資源公司(China Concord Resources Corp)於2025年向馬拉開波湖安裝10億美元浮式石油生產平台,幫助委內瑞拉在美國制裁下提高產量。
透過「一帶一路」倡議,中國也正在拉丁美洲鎖定戰略基礎設施網絡——港口、鐵路和能源樞紐。其中包括秘魯錢凱新建13億美元深水港,被稱為中國21世紀通往南美洲「海上絲路」的基石。美國軍事和情報官員警告此類投資非純粹商業性質。南方司令部指其為“壟斷戰略自然資源的全球行動”,點明中國對區域港口、電信甚至太空基礎設施控制力的擴張。在華盛頓看來,推翻馬杜羅不僅能切斷這些聯繫,還將斬斷北京在西半球最緊密的立足點。
俄羅斯也在拉美鞏固其影響力。 2025年,委俄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包括長期軍事合作。此後,俄向委提供先進防空系統(如「鎧甲-S1」和「布克-M2」),並在阿拉瓜州開設卡拉什尼科夫彈藥廠。高層官員甚至探討出售遠程飛彈系統。同時,俄羅斯企業獲得了委內瑞拉奧裡諾科重油帶內數十億美元的油氣開採權。
對美國而言,這種雙面夾擊不可容忍。委內瑞拉在美國眼裡不僅是失敗國家,更被視為中俄力量投射的活躍平台。因此,對委內瑞拉的打擊服務於更大目標:切斷這些地緣政治管道,削弱馬杜羅控制,並重申美國對其勢力範圍區域的主導權。在此意義上,當前行動相當於長期沉寂的“門羅主義”的復興——一些觀察者稱之為“川羅主義”,即特朗普時代劍指中俄的西半球霸權回歸。
迴力鏢:川普的票倉得失
在華盛頓,針對委內瑞拉的行動不僅關乎外部威脅,更與其國內政治密不可分。對川普政府而言,這次軍事打擊同樣是一種選舉訊號。
佛羅裡達州聚居大量古巴和委內瑞拉流亡群體,長期是美國對拉丁美洲政策的重要政治壓力點。包括參議員馬爾科·魯比奧在內的共和黨領袖多年來一直推動對馬杜羅採取強硬行動。對邁阿密的部分委內瑞拉流亡群體而言,近期美軍的空襲被視為對母國壓迫的遲來報復,他們樂見馬杜羅的倒台。川普陣營將此次打擊包裝為一場反對社會主義的“自由行動”,旨在動員這些反共基本盤。政治策略家指出,此舉也能透過展現總統在外交上的強硬姿態,轉為移民眾對經濟或法律問題的注意力。
然而,問題隨之浮現。
儘管部分年長選民支持軍事施壓,民調顯示年輕一代委內瑞拉裔美國人普遍對此持反對態度。許多人反對美國幹預——更有甚者強烈抵制川普政府對移民的打壓。 2025年初,美國國土安全部(DHS)撤銷了超過50萬委內瑞拉人的「臨時保護身分」(TPS)。不久後,川普動用緊急權力,依據18世紀的戰時法律(包括《敵對外僑法》)啟動驅逐計畫。儘管政府聲稱目標包括涉嫌參與「阿拉瓜列車」黑幫的成員,但實際受影響者多為普通家庭和尋求庇護者。當局甚至提議使用薩爾瓦多和宏都拉斯的拘留設施進行遣返。
司法系統隨後介入。德州一名聯邦法官裁定,在和平時期動用戰時法律違反正當程序。最高法院也隨後維持了TPS的保護效力。儘管如此,驅逐航班仍未停止,國土安全部的規劃文件表明,若獲得法律許可,白宮計劃進一步擴大遣返規模。人權律師指責此舉實為「集體懲罰」。批評者警告,透過將委內瑞拉標籤為“戰場”,政府得以藉機攫取對平民的特別權力,卻同時將自己包裝成委內瑞拉人的“解放者”。
這一矛盾正逐漸滲入政治領域。在2024年大選中,川普贏得了邁阿密戴德縣的選票,這是幾十年來共和黨候選人首次在該縣獲勝,其中流亡群體的投票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如今,這項支持率正逐漸下滑。佛羅裡達國際大學(FIU)近期調查顯示,超過80%的委內瑞拉裔美國人反對終止TPS。
年輕一代及新近抵達的選民尤其感到被背叛。就連瑪麗亞·埃爾維拉·薩拉薩爾眾議員等共和黨堅定盟友也警告白宮應放寬政策,以免在2026年選舉中失去關鍵選區。一名顧問私下承認:“我們在加拉加斯的輿論戰中佔優,卻在多拉爾的投票箱前落敗。”
其結果是一場高風險的平衡術。川普將行動包裝為區域安全任務,但其國內政治目的顯而易見。對某些人而言,這是反對獨裁的正義立場;對另一些人,則是一場將弱勢移民置於危險境地的政治算計。
正如一名分析家指出:川普政府正在走鋼索——同時將委內瑞拉用作政治武器和公共敵人。
華盛頓正踏上冒險行動
這場始於禁毒外衣下的有限打擊行動,如今似乎正演變為一場更宏大戰略博弈的開局——旨在重塑拉丁美洲的權力平衡。美國不僅試圖削弱馬杜羅,更意圖逆轉中俄在其「後院」數十年的擴張。
隨著軍事資產的前沿部署和外交關係的持續緊張,華盛頓已踏上一條冒險的道路,其後果難以預料。
前路充滿不確定性。馬杜羅的統治雖脆弱卻仍未動搖,莫斯科與北京亦未顯露退意。
同時,美國的傳統盟友逐漸與其疏遠,國內政治支持出現裂痕,國際法律審查日益嚴峻。即便在美國軍事與情報機構內部,質疑之聲已悄悄浮現。
來源:底線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