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佈局人民幣資產現債冷股熱
全球投資者對人民幣資產的佈局呈現「債冷股熱」的冰火兩重天,背後是利差、匯兌收益與股市熱潮等因素驅動的資本再配置。未來國際投資者將更理性分層地配置中國資產,關注長期價值和新興產業。
"債冷股熱"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投資邏輯?國際投資者對於人民幣資產的投資考量未來會如何演變?
全球投資人佈局人民幣資產的新動向引人注目:一邊是境外機構投資人連續數月減持人民幣債券;另一邊是全球資金對中國股市熱情高漲,持續堅定看好。
"債冷股熱"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投資邏輯?國際投資者對於人民幣資產的投資考量未來會如何演變?
"債冷股熱" 資金流向"冰火兩重天"
曾將人民幣債市視為"避風港"的國際投資者,今年更愛在中國股市"衝浪"。
「10月全球資金流向最顯著的變化是,國際投資者對新興市場股票的配置迎來強勁復甦。"國際金融協會(IIF)日前發布的報告顯示,10月,流向新興市場股票的全球資金達129億美元,較9月猛增164億美元。這其中,中國股票市場迎來約35億美元淨流入。
事實上,自年初以來,中國股票市場就是全球資金的重要目的地。 Wind數據顯示,在第三季末,北向資金對A股持股市值連續第三個季度成長。前三季度,北向資金持股市值累計增加逾3,400億元。
與股票市場的持續流入形成鮮明對比,全球投資者對於人民幣債券的配置興趣有所降溫。人民銀行上海總部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10月末,境外機構持有中國銀行間市場債券3.73兆元,為連續第六個月減持,較年內高點減少約7,100億元。
IIF在報告中表示,今年全球資金流向在新興市場的股債之間分化加劇,但這一趨勢在10月已有所緩和。
利差、股市熱,催生全球資本再配置
當下正在上演的"債冷股熱",是國際資本對於人民幣資產的重新佈局。
關於全球資金對於人民幣債券配置熱情"降溫",記者從業內了解到,利差、股市熱潮、匯兌收益下降等是重要影響因素。
「股票熱潮造成債市資金向股市輪換,疊加債市'熊陡'走勢,海外資金選擇減持人民幣債券。」渣打中國財富方案部首席投資策略師王昕傑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此外,外匯遠期基差下滑,導致外匯持有人民幣資產的匯兌收益下降。去年同期同業存單迎來到期高峰,考慮匯兌收入下降,今年外資同業存單持股大幅下滑。
興業研究宏觀市場部權益與基金資深研究員林泓濤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境外投資者對人民幣債券的投資,受短期利差等週期性因素影響顯著,部分短期資金因此流出。
反觀股票市場,科技領域突破、資本市場支持政策不斷落實等成為資金流入的重要驅動力。根據摩根士丹利統計,MSCI中國指數和恆生指數年初至今漲幅均約為30%,在全球市場排名前列。
林泓濤表示,當前人工智慧、智慧製造、綠色科技等新興產業展現出強勁成長潛力,同時,中國資本市場制度的持續完善和開放度的提高,為外資創造了更便利、透明的環境,驅動北向資金持續流入。
國際投資者趨於理性,分層配置中國資產
"債冷股熱"的現象還會持續多久?外資佈局人民幣資產後續將呈現哪些特徵?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從國際投資者佈局中國資產的整體考量來看,其短期行為或更關注利差、匯率等變化因素,長期行為則著重分散投資與長期價值。
王昕傑對記者表示,國際投資者在投資人民幣資產時,會重點考慮多方面因素,包括中美利差疊加匯兌收入之後的性價比、人民幣匯率穩定性以及中國股債資產的相對強弱。例如,在權益市場表現較好的時候,外資持有債券規模或面臨階段性回落。
"整體來看,國際投資者將更加理性、分層地配置中國資產,既看重其高成長性,也關注其在全球組合中的風險分散功能。"林泓濤認為,未來外資在投資人民幣資產的過程中,投資結構將更趨多元,除了傳統藍籌股,將更多關注科技、新能源、高端製造等新興領域的成長型企業。同時,投資策略更重視長期價值,與中國產業結構升級趨勢深度綁定。
儘管短期面臨資金流出壓力,但中國債市仍具有長期吸引力。林泓濤表示,目前中國債券市場規模與深度位居全球前列,且與全球市場相關性較低,具備獨特的分散風險價值。隨著中國經濟回穩向好與人民幣國際化推進,其長期作為資產配置"穩定器"的吸引力依然穩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