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和印度剛宣布重啟陷入僵局的貿易談判之時,印度又遭到了美國新一波的打擊。
根據《環球時報》報道,依據美國對印度營運的伊朗恰巴哈爾港的最新決定,9月29日起,在該港口工作或從事相關活動的印度個人與企業可能面臨制裁。這使得這座印度第一個海外港口計畫、乃至印度規劃中的「南北走廊」互聯互通計畫都面臨著更不確定的未來。
取消對恰巴哈爾港的製裁豁免,是美國近期不斷針對印度的打壓和脅迫的最新舉動。最近幾個月,華盛頓與新德里之間摩擦爭執不斷,兩國關係持續走低。根據美國媒體報道,當地時間9月28日,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發出威脅,稱印度「需要被修理」。
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錢峰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川普第二任期開啟以來不斷對印度施壓,實際上是印度在美國國家戰略中地位下降的結果,「川普政策的變化,導致印度本身在美國戰略中的排序和重要性下降」。同時,美印之間存在著利益衝突、川普和莫迪兩人之間的矛盾和不信任加劇,最終導致兩國關係走到現在。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劉宗義則對澎湃新聞表示,開啟第二任期以來,特朗普就希望通過不斷向印度施壓,最終迫使印度“出錢出力,主動為美國的'印太戰略'服務,成為類似日本的'小跟班'”,但對莫迪而言,其國內政治現狀和印度政治現狀也不會緩和了美國政府關係,即使未來兩度政府關係,即使國內政治現狀也不會緩和了美國政府政治現狀。
印度互聯互通策略遭到“致命性打擊”
美國政府今日宣布,將撤銷伊朗恰巴哈爾港的製裁豁免。根據《印度教徒報》報道,美國國務卿魯比奧9月18日宣布,作為美國「對伊朗極限施壓」而採取的一系列措施的一部分,美國已撤銷2018年依據《伊朗自由與防擴散法案》(IFCA)出台的製裁豁免。該決定將於9月29日生效。
恰巴哈爾港位於伊朗東南沿海的阿曼灣沿岸,距離印度古吉拉特邦重要港口坎德拉港僅550海浬(約1,000公里)。印度媒體稱,這一港口為印度提供了繞過巴基斯坦通往阿富汗、中亞、俄羅斯和歐洲的便捷通道,是印度「南北走廊」計畫中的關鍵節點。自2016年以來,印度對該項目投入巨資,已投入20億盧比(約1.6億人民幣)。該港口的吞吐量一直在穩步增長,政府官員和專家曾希望,港口的全面投入營運將顯著促進貿易、稅收,並提升德里的戰略影響力。
「今日印度」新聞網站稱,豁免取消的時間點非常糟糕,因為印度剛剛在2024年5月與伊朗簽署了一份為期10年的港口運營合同,印度通過投資及國際融資的方式,對該項目投資約3.7億美元。報告引述美國外交政策專家麥可‧庫格爾曼的話稱,美國的舉動「對印度是一個戰略打擊。恰巴哈爾港是印度互聯互通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
錢峰分析認為,取消對恰巴哈爾港的製裁,延續了近期美國持續向印度施壓的勢頭。恰巴哈爾港在印度的西進戰略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印度“擴大對阿富汗、中亞的影響力,化解能源進口風險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美國也知道(恰巴哈爾港)對印度的重要性,所以也就藉此進一步向印度施壓。”
劉宗義表示,美國取消對恰巴哈爾港的製裁豁免,將對印度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他表示,過去這些年,恰巴哈爾港建設和印度提出的互聯互通計劃一直進展緩慢,美國的製裁進一步對項目的可持續性造成影響,「建設恰巴哈爾港不光要印度自己投資,它還希望能夠吸引其他國家投資,美國實施制裁後,其他國家肯定不敢投,憑印度自己的財力和能力,很難把項目推進。」
“這對項目的打擊是'致命性'的,”劉宗義表示,“對印度以恰巴哈爾港為起點,通過'南北走廊'聯通中亞和高加索地區,並通向俄羅斯和歐洲的戰略的打擊也是致命的。”
美印關係可能“越走越僵”
實際上,美國取消對恰巴哈爾港的製裁豁免,給近期持續走冷的印美關係再淋上一瓢冷水。過去幾個月美印間的種種齟齬和摩擦,早已讓曾經的「21世紀的決定性夥伴關係」也成了「該被修理的對象」。而8月美國針對印度的懲罰性關稅措施生效後,印度這一與美國有著「親密」「特殊」關係的國家,成為僅有的兩個被華盛頓徵收50%關稅的國家之一,年初莫迪與川普定下的2030年將兩國雙邊貿易額提升至5000億美元的宏偉目標,而今也鮮少有人提起了。
印度媒體稱,讓美印關係急轉直下的是6月17日兩國領導人的一通電話。根據印度「the Wire」新聞網等媒體披露,當時川普和莫迪結束了在加拿大的七國集團會議。在這次持續了35分鐘的通話中,川普邀請莫迪在返回印度前訪美。報道稱,川普當時希望莫迪6月18日能在華盛頓與來訪的巴基斯坦陸軍參謀長合影,還表示,是自己斡旋了印巴停火,並應該因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但他的這一說法並沒有得到印方的認可。
從後續的進展來看,川普似乎對印度的做法一直耿耿於懷。 9月23日,他在第80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發表演說時,再次吹噓自己在過去7個月裡結束了包括5月印巴新一輪衝突在內的7場戰爭,又指責印度持續購買俄羅斯石油,是俄烏衝突的「資助者」。
更讓印度人「紮心」的是,9月25日,川普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與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和巴基斯坦陸軍參謀長、陸軍元帥穆尼爾舉行會談。根據巴基斯坦總理辦公室發布的聲明,夏巴茲在會談中盛贊川普是一名“和平主義者”,感謝他斡旋了印巴停火,還正式邀請川普訪問巴基斯坦。 《印度時報》對此寫道:「川普的大部分政治生涯都在嘲諷巴基斯坦是具有欺騙性的恐怖主義避風港……但巴方公佈的照片顯示,夏巴茲和穆尼爾坐在金碧輝煌的橢圓形辦公室裡進行了據稱持續80分鐘的會談,之後還與滿面、豎起笑容的川普合影留念。」
劉宗義表示,美印關係在川普第二任期出現逆轉,是美國國家戰略調整的結果。他表示,多年來,美印除了在「遏制中國」這一問題上有共同利益之外,在許多領域的利益並不一致,「包括與俄羅斯和伊朗的關係面向」。此外,川普第二任期以來更專注於美國自身,特別是他的「美國優先」中實現「美國再工業化」的目標,與印度政府希望全球產業鏈向印度轉移、實現「印度製造」的目標背道而馳,「『美國優先』和『印度優先』的衝突是根本性的」。
「再加上川普看到印度在5月空戰中被打得一塌糊塗,更加堅定了他要徹底『壓服』印度、讓印度變成類似日本那樣的『小跟班』的決心,」劉宗義分析表示。
在錢峰看來,川普第一任期時,其地緣戰略的核心目標之一就是“拉上印度圍堵、牽制中國”,但現在白宮的戰略關注更多退回到美國本土和美洲地區,這實際上導致印度在美國整體戰略中的排序和重要性下降了。同時,本屆美國政府將經濟安全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想要扭轉貿易逆差、爭取更多產業回流,印度也就成了「當仁不讓的目標」。
「另外就是川普本人的喜好,」錢峰表示,「莫迪政府和印度都在盡可能地減少甚至消除川普在印巴停火發揮的作用,讓川普非常不悅。」「再加上莫迪本身出於國內政治的考慮,不願順從川普,導致兩國關係越走越僵。”
因應美國施壓,印度回歸多元化政策
當然,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施壓,印度也不是完全沒有「還手之力」。
9月22日至24日,印度代表團前往華盛頓,會見了美方代表,就一項潛在的貿易協議進行討論。根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日報道,有印度學者認為,美印將在一兩個月內達成貿易協議,但雙方可能都不會對結果感到滿意。這些學者指出,印度政府正全力推動多邊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積極實現出口多元化和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以因應美國關稅的影響。
印度媒體稱,在美國的壓力下,印度與俄羅斯等國尋求更務實的合作。在最近與東協和非洲國家的接觸中,印度也在為更多元化、更少以美國為中心的經濟佈局奠定基礎。不過,報道也強調,新德里仍深度投資與華盛頓的戰略夥伴關係,特別是在國防互通性和技術轉移領域。
劉宗義表示,5月的印巴衝突實際上將印度的安全軟肋暴露在了國際社會眼前,「經此一役,印度也知道,在防務領域能夠依賴的可能也只有美國了。」「如果未來印度政府仍將國家安全作為一個首要任務,那麼跟美國的合作仍不可避免。所以最終的方向,其實就是印度印度政府關係妥協了。
「印度最近的一系列外交動作,可以看作是對先前過度傾向美國的回調,因為印度也看到了過度傾向美國存在的風險。在被美國打壓後,印度無論在經濟合作上,還是在外交戰略上,都開始實施多元化的策略,」錢峰分析指出,「無論是經濟層面與中國、日韓、東協和歐洲進一步發展經貿合作關係,透過經貿合作多元化的網絡來抵禦美國關稅造成的衝擊,還是在外交層面延續與俄羅斯的傳統友好關係,改善與中國的全面關係,實際上也是印度回歸一直以來的外交政策主軸的舉動。
來源:澎湃新聞